多省需要在今年內完成能耗“雙控”目標,因此不斷升級管理措施,許多化工企業的生產運營受到影響,氯堿產業鏈企業則首當其沖,目前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小廠,都難逃“限電”“限產”的命運,這也直接導致氯堿相關產品價格一路上漲。目前PVC價格已創出歷史新高,較2015年最低價實現翻番。
原料短缺價格暴漲
據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培超介紹,自今年3月份開始,內蒙古發改委率先印發了《關于確保完成“十四五”能耗雙控目標任務若干保障措施》的通知。受此影響,烏海、烏蘭察布等多地電石企業普遍降低開工負荷,其中部分能耗控制嚴格區域的電石爐綜合開工率僅維持在四成左右。此后寧夏、陜西等地也陸續出臺限電政策,造成國內電石主產區產量快速下降,電石供應短缺現象突出、價格出現暴漲。因為供應受限,現在電石價格已經從去年9月的3000元(噸價,下同)漲到7000多元,達歷史最高位。
據記者了解,電石價格暴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原料蘭炭也在調漲。目前蘭炭到廠價從去年的900元左右漲到2700元,僅9月份半個月就漲了1000多元,目前仍在上調,還將面臨斷貨的可能。
生產負荷難以提升
氯堿生產企業也同樣受到了能耗“雙控”以及限電的困擾,不少地區的PVC企業開工率下降,PVC產量縮減,帶動價格暴漲。
中國氯堿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,近期因能耗控制的原因,江蘇PVC企業生產負荷降至20%,陜西降至50%,河南維持在50%-70%,山東外購電石企業的負荷已降至30%-60%。并且內蒙古、陜西有配套電石裝置的PVC企業,也有不少因自備電石廠限產而不能保持正常運行狀態。據記者了解,在陜西PVC主產地榆林地區,當地兩家企業陜西北元和陜西金泰均受到“雙控”影響限產50%?,F階段,內蒙古、寧夏、陜西等地企業的PVC產品利潤縮減,山東、河南、河北和黑龍江等地多數外購電石原料的PVC企業處于虧損狀態。
整體來看,目前國內PVC企業整體負荷不高,雖然前期檢修企業正在陸續復產,但仍有部分企業受到原料供應緊張的影響,開工率提升困難。
經銷商拿貨意愿強烈
寧夏化工企業有關負責人談到,從整個產業鏈的情況來看,盡管PVC價格上漲,但尚未到達“天花板”,下游還有需求,所以經銷商拿貨意愿仍較為強烈。
業內人士表示,目前國內很多氯堿企業都缺電石,電石已經處于瘋搶狀態,價格也天天在漲。其中,寧夏的電石缺口為1/3,內蒙古的電石產量則下降了一半,對PVC后市的影響將難以估量。
不過,也有企業認為,在能耗“雙控”的政策下,在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管控下,高能耗、高排放的企業被淘汰將是大勢所趨。此次對能耗“雙控”工作進行加碼,就是要大幅降低能耗強度,合理控制能源消費,推動能耗、排放高的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。對于企業來說,經歷這一年的陣痛,轉型升級問題將會加快解決,企業也才能兼顧經濟效益和綠色發展。